昨天來了個老同修,幾十年未見的好友了。彼此分享了多年未見的逸事後,其便極力要介紹位相當有見地的老同修給我認識,說是我雖不認識但也在來歷上有淵源的一位老修行。電話接通後開擴音聊天,希望是大家如同會面般一起切磋。只見對方說:「要嘛就介紹有證量的同修來,不然不想要再浪費口舌了!修行不是耍嘴皮的。」講的也是沒錯,是屬於有正信知見的修行人。
我以前也是如此,傲慢的很,看誰都不入眼,認定只有自己的修行感悟最為真實,經過三十多年來重新想要精進一下,方知道以前是以前,現在是現在的情境,身心有決然不同的變化。
該位同修是參學準提法門,便只希望能在準提法上與有修行證量知人交換意見。準提修法是依止金剛念誦密契入修,我觀察至今有不少同修的練習與我個人體悟有差異。當年我在進入道場閉關後六個多月,就以此法一路直下的發動拙火,這個體驗改變了我的一生。當初只有一路修持,根本就不懂教理,只有閱讀南上師的書籍,但剛開始哪裡看得懂,自己沒有好的學識與佛學的基礎,卻能隨著修證改變程度,沒有閱讀上的問題。當時也不管這些亂七八糟的小心思,反正僅有專注修持,雖然仍有不少次的懈怠心,但都是極為淺薄,不足罣礙精進。
話說回來,修行的證量如何證明?怎知道誰修的好?依據佛法所談論的修行定義,除非自己有證量,不然實在是很難去證明別人的程度。何況自己的證量有限時,又如何去談論別人超越的證量呢?所以前賢說:修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莊子說的小鳥看大鵬鳥的世界,就覺得很奇怪,幹嘛大鵬鳥要飛得那麼高?實在是太浪費體力了。如果修行要在世俗這樣看來看去,都還不如不看來得清心自在啊!
修行要能契合確實很難,學習一個法門很容易,但要依止修持後改變身心,那可就不容易了。念誦法門不論是應聲而出的持咒念佛,或無聲出息的念誦,甚至有閉氣冥想的諸多法門,只要修持不能契合改變身心,那縱使修行十百年也是徒勞無功的。早期我對此問題從不質疑,因為好像都是這麼說,認真參悟持續修持,二六時中、日夜觀照保持在那種情境下,總有一天都會開悟證道的。但結果呢?證道的人在哪裡?
修持密宗有四加行法,加行就如現代的加工廠那樣,還沒有進入正式之前的加工廠,讓自己奠定對佛學觀念與修持諸多法要有所認識,對於佛學的疑惑有了某種程度的解答,這樣往後修行方能順心如意的漸次前進。觀念正確與否?絕對是最重要的,南上師常說: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正信佛法,依照三十七普提道品次第修行,那就錯不了。
通常人在修持加行法期間,確實會有不少令人厭煩不解之處,諸多繁瑣不安的業障,不論是個人身心障礙,甚至還有不少是家庭親人、朋友、事業等,但真要專修就能少有煩惱,就能減少那些外在人事物的困擾。理念不通最麻煩,因為理念屬於心理方面,心裡無色無味的,很難察覺到它的癥結所在,所以要學佛就得「通宗通敎」,通佛法的宗旨及佛教導的義理,不能用自己膚淺的想法前去理解高深的佛學,或參雜民俗的信仰誤解佛學的觀念,在民間太多人有如此的見地,導致出現四不像的學佛之人,認真考察之後才知道他們對佛法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。
咱們還是回歸正題,修持發動拙火是一種境界,我那是「得止」後的生理現象,當下停止所有妄念,心念清明,身心舒暢,原本兩腿的疼痛,隨著心眼的觀照,看到身體的哪裡,哪裡就都能通體舒暢。雖然陸續能發起六根舒暢及小小根識感應,但我知道那一切都是虛幻不實,不該執著在哪裡!就這樣持續養護幾天後,心智的敏銳程度越高,對於閱讀及周遭更為清晰可見。身體確實能有心喜身樂,輕鬆且愉快的人生觀,看哪裡都能感到舒服且順眼。當時是在山上,所見都是大自然的一切,少能見到人物的出入,我想也是這樣就更能感到舒服吧!
我最近也觀察到且時常在想著?我從年輕看到現在四十多年?修持靜坐、持念者,他們從頭到尾說是修持,但都是在搞這個身心,但少有人理解為何「身心一體」?拼命專注地搞這個身體,可最終還是會壞掉死亡,那這樣有何意義?而不顧身體拼命搞心理建設者,也差不多是這樣,隨時都在感應著心靈,以為自己心靈上的感覺是真實的,但最後僅是一個身體的病痛,就把他(她)打跨了!這些人都是在搞什麼修行?論什麼道行?年輕說得天花亂墜的大神通,到老年時期對身心就一竅不通,而且無法應對眼前身心的情境,那他以前所說的經驗及境界,不就變成為鬼話了!你還敢信嗎?可是現代人罹患有嚴重的健忘症,哪裡還能記得那些人,過去就算了,但那些跟隨的群眾就可憐了!修行者最後示現疾病而圓寂,我們無法去辯解那些屬於個人業力的變現結論,更無法求證他們的修行有沒有得道。但在尚未進入晚年結束之前的修持,只要身心不顛倒或不受罹患嚴重疾病的左右,那他就是有不錯的修持,但仍然不能證明他是證道解脫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