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是正逢春交夏季的季節,中醫學論述人五臟與氣候的關係,認為春主肝,夏主心,秋主肺,冬主腎,四季主脾胃(土旺在農曆三、六、九、十二月份)。而筆者在春天時,遇到不少諮詢身體健康的人,發現他們所問的身體反應是大同小異。為何在同一個節氣裏,人們會出現那麼多相同的疾病?這裡僅就這方面來推理其中有何人體的奧妙。
在春主肝的季節上,大地萬物正在滋長萌芽,而人體五臟的主應在肝臟器官,所反應的消化系統,從口中分泌的酸性味道,常見病患有便秘、放屁、神經抽痛、兩腿酸痛、情緒反應失常、失眠、血壓不穩定、視力減退、頸部僵硬、肌肉跳動等症狀。而在接近春夏交換季節時,肝氣下降潛伏於脾胃中,人體又有不同的反應。按照中醫生理機制的循環作用來說:「夏月,屬濕邪傷脾胃,陽不升,陰不降,則揮霍撩亂,上吐下瀉,甚則肝木乘脾,而筋為之轉也。時珍:肝雖主筋,而轉筋則為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致。轉筋必起於足腓(足肚)。腓及宗筋皆屬陽明,木瓜治轉筋,取其理筋以伐肝也。土病則金衰,而木盛,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,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,乃土中瀉木,以助金也。」
按照五行生扶的原理,肝臟是為心臟的母親,而腎臟是肝臟的母親,母子相互扶持,母親具有生養子女的功能,遇到春天主肝氣的季節,若是去年冬天的腎氣不足養護,則今年的肝氣缺少了足夠的能量,所以今年肝氣自身的能量微薄,致使無法延續生育心氣的推動,這是為何在春夏之交時,有心臟病的人,最容易死於此時了。若是現在肝氣充足的人,則開始潛伏於脾胃中,正要醞釀轉化入心氣。但此時若有脾胃虛弱或有邪氣的人,肝氣不能完全進入脾胃中,則會先有腸胃脹氣及瀉腹的不適感。丹溪:「水病當以健脾為主,使脾實而氣通,則水自行。」
五臟氣轉換的作用,必須懂得身體調適的方法。但首先得以察覺自身五臟氣的虛弱及健康狀況,按照筆者對身體的觀察,一般人身體內難免有隱藏病毒或邪氣的存在。若不善於調解或服藥調理者,在季節氣候交換時期,就有生理上的某些機制反應。所謂隱藏病毒,是指體內囤積物造成免疫系統的抗體減弱,若不懂得適當調節排泄,則病毒數量日增,就有威脅破壞健康的虞慮。又所謂的邪氣,不是鬼怪的陰邪,而是指感染外來風寒溼熱氣留滯在體內,致使身體氣機受到干涉不流暢的影響。
近來極為流行強調「排毒」功效的療法。他們利用各種生理藥物的學說來說明「排毒」的功用,認為所有病痛的來源皆是「毒」所引起的。他們採取排毒的方法,大概是以排泄為主,不然就是認為加強細胞的養分,認為身強體壯自有排毒的能力。其實,若要說排毒藥物或食物,都不如顧好腸胃控制飲食習慣及份量為宜。人體就像一部機器,吃進東西之後,必須開始加工及吸取,然後才能進行排泄出去。但某些人先天性的器官體質就差,所以受不了長期的排泄或長期的滋補,這都是錯誤的養生觀念。中醫學常說:「虛不受補。」是指過度虛弱的人,他的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,你又給它太多的養分,它同樣也是無法製造轉化吸取,反而有增加滋養出其它疾病的害處。還有無法正常運作的生理機制,你又給它過度排泄,不管好的壞的一起排出體外,反而有使體力能量減少抗體的作用。尤其是現代健康食品的觀念太可怕
了,認為開發出某些人體所需養分,就是對人體有幫助的,所以能盡量的服用能對某器官有所幫助。殊不知,某些養分的過量囤積,雖然短期有幫助器官的功效,但恐怕也對其它器官會有損害。道理很簡單,五臟器官是不能相互取代的,雖然彼此相互聯繫作用,但無法把心臟拿去代替肝臟,或肝臟取代心臟,這就表示肝臟的養分,只有適合肝臟吸取,或經過肝臟的轉化才能轉作供應其它器官的使用,若過量的吸取則造成器官的負荷,那時就不是供應養分而是製造垃圾,體內毒素垃圾許多是來自於過量的養分,這是大家應該懂的養生道理。
所以,當平時身體有所反應時,就得小心翼翼的觀察身體臟器的運行,尤其是脾胃消化系統的反應,能從四肢活動來判斷,中醫學說:「脾主四肢,或寒濕傷於足絡,或胃受濕熱之物,上輸於脾,下流至足,則成腳氣。惡寒發熱,狀類傷寒,第脛腫掣痛為異耳。」但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困難的。除非你對身心健康有概念,否則還真難以做出良好的調節動作。修道練氣之人,不能不懂這些基本概念,不能見到身體有所反應就怪罪於鬼怪陰邪的作弄,這是怪力亂神的行為。不僅令人可笑!還會嚴重影響所有的修練成效。
四季氣候交換的脾胃土,它主導著所有臟腑器官的轉換機制。對於修道練氣者來說,此時是加強練氣的時機點,唯一得以謹慎的是減少食物的分量及食用較有養分的東西。修道雖然強調素齋,但對於初學體質不良者,還是應漸次改善食物的選擇,不能急躁,同時還要注意修行心性錘鍊比素食要重要的多。
脾胃器官有容納食物及轉化輸送的功能,但它也最容易受到情緒及環境的影響。練氣最初的效果,就是在加強腸胃的暢通,所以會有腹部溫熱的反應。當有腹部溫熱時,就時常會有強烈飢餓的反應。基本上來說,練氣之後,腸胃土會隨著各種不同體質出現幾種反應,影響最大因素是食物習慣及外在氣候。飲食習慣的改變成功與否,最主要在於心性上的鍛鍊。若是可有可無不貪著味覺的享受,當然就能逐漸的改善對飲食的習慣;若是貪得無厭不知節制飲食的份量,就無法修練成功。若能勤加練習控制心性,對飲食能有正確且規矩的使用,這樣就能給身心有一個健康的機會。
腸胃內的環境乃按照氣候及食物習慣產生,腸胃中亦有風寒濕熱的不同,學者必須學會判斷情況,並且控制而作調節。
我講的確實有些複雜,為了不讓初學者對練氣迷迷糊糊,或是走錯修道的方向,不得不苦口婆心地敘述一番。這裡要提醒大家,若遇到專有名詞時,我會盡量舉例或作白話的解說,筆者礙於書寫打字的煩瑣,無法作較為完整性的說明,讀者必須自行找尋相關資料或隨時提出諮詢。